推动中关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措施建议

日期:2017-10-23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第十期p60-63

字体:【

文/苏杰芹(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

       自2015年浙江特色小镇行动战略实施以来,培育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产业小镇,推动了浙江空间重组优化与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北京市发改委、农工委、规土委、住城委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鼓励北京发展功能性特色小城镇。为此,我们试着从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结合北京发展实际环境,提出中关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特色小镇概念
       欧洲,尤其是德国、瑞士等国产业高端、风景优美的特色小镇发展多基于历史原因,如欧洲自中世纪开始延续至今的“城邦意识”;韩国、日本的特色小镇多基于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而浙江特色小镇建设是在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在传统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下,以七大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等特色产业为核心,通过高端项目和龙头企业引领,嵌入新的创新要素和发展动力,集特色产业、城镇社区、历史文化和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产城融合空间,已成为浙江在新常态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
       可见,中国特色小镇与国际知名的海外小城镇不同,尽管以“镇”为名,却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是基于当地资源禀赋构建的,以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和产城融合为目标,承载高端产业、人才等创新要素,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休闲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空间。
二、浙江特色小镇发展特点及经验
       浙江特色产业小镇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产业功能,实现高端要素聚集;注重生态、旅游等功能,实现宜居与宜创的融合,促进区域转型升级。其发展特色及经验主要有:
       1. 明确产业定位,以特色产业为核心
       浙江在全省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特色小镇,首先明确了产业定位,聚集信息经济、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产业,兼顾茶叶、丝绸、黄酒、中药、青瓷、石雕、文房、宝剑等历史经典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梦想小镇、云栖小镇、永嘉玩具智造小镇、平谷光机电智造小镇、柯桥兰亭书法小镇、磐安古茶场文化小镇、椒江绿色药都小镇等一批融合当地优势、产业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
       2. 培育新产业,催生新业态,以创新创业为目标
       浙江特色小镇已成为“双创”新平台。如云栖小镇集聚了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云计算领域的领军人物王坚博士,千人计划联谊会会长、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等一批创业创新的顶尖人才以及一批云计算、大数据、电商、金融、游戏、APP开发和智能硬件等领域的企业团队,构建了“创新牧场—产业黑土—科技蓝天”的创新生态圈。梦想小镇2015年启用以来,已集聚创业项目990余个,获得百万以上融资110多个,创业人数9400余名,创业项目融资额约38.9亿元;集聚金融机构640多家,集聚资本逾1400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互联网创业生态圈。
       3. 发挥资源优势,以产城融合为主导
       产城融合已成为杭州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主导性思想。浙江要求,“所有特色小镇要建设成为3A级以上景区,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要按5A级景区标准建设”。浙江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使得小镇建设发展可以选择在主城区与农村的结合地带,通过集聚新兴产业和高新人才,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社区服务功能,不仅可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能源等绿色融合发展,也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独具浙江魅力的特色小镇。
       此外,浙江挖掘并充分利用各地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内涵,通过规划理念、建筑风格、产业业态等方面的创新建设小镇,如石雕小镇、青瓷小镇等,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4. 创新支持政策,以政府引导和服务为保障
       浙江建设特色小镇,不断创新支持政策,以政府引导和服务为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学规划小镇建设。浙江政府对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建设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有明确要求,并支持各地以特色小镇理念促进产业集聚区和各类开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实行“宽进严定”的小镇创建制。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设立工商事务服务室等7项举措加强对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引导和服务;通过“自愿申报、分批审核、年度考核、验收命名”四个程序完成“特色小镇”创建,并由省政府确定和公布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三是探索小镇建设新模式。鼓励特色小镇先行改革试点,允许先行突破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同时鼓励特色小镇投融资新模式,采用PPP模式打造特色小镇。四是积极创新产业政策。对如期完成年度规划目标任务的,省里按实际使用指标的50%给予配套奖励,其中信息、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类特色小镇按60%给予配套奖励。五是拓宽投融资渠道。期权式财政奖励方式,特色小镇通过考核验收后,新增财力上缴省里部分,前三年内全额、后两年一半返还给当地。同时,以培育上市公司的理念发展特色小镇。
       5. 坚持市场化运作,以企业推进为主体
       浙江省政府提出,“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每个特色小镇要明确投资建设主体,由企业为主推进项目建设”。正是这种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以企业推进为主体,促进了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如海宁皮革时尚小镇,由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钱塘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实力较强的集团公司领头开发。如桐乡毛衫时尚小镇,相关项目由浙江濮院轻纺城市场开发有限公司、濮院毛衫发展公司、濮院旅游公司、华新实业集团等联合投资开发。
       6. 强化资源整合,以龙头企业为引领
       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强化资源整合能力,聚集上下游相关企业。杭州梦想小镇依托浙大、阿里、浙商优势,锁定人才和资本两大核心创新要素,确定了“资智融合”的发展路径,加快互联网创业和天使投资互促发展;云栖小镇与阿里云、富士康等合作建设“创新牧场”,做强云计算核心产业,此外世界级的云栖大会落户云栖小镇,全方位展示云计算最新应用和实践成果,引领云计算行业创新发展风向标,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云计算峰会之一。可见,杭州梦想小镇、云栖小镇均充分利用阿里巴巴总部优势,聚集了一批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企业及高端人才。
三、对推动中关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的启示
       浙江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其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需要警惕的问题:一是防止产业定位不准导致缺乏地方特色;二是创建标准不能照搬照抄,要有建设性创新思考;三是防止变相要地建园或搞地产投资,导致资源浪费与投资低效率;以及其他一些问题。因而,中关村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在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经验的同时,要结合北京实际,完善保障措施,建设真正符合首都核心功能的小镇。
       1. 锁定产业主攻方向,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中关村特色小镇建设需围绕首都核心功能战略定位,认真落实《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京政发〔2016〕44号)以及《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等文件相关精神以及《关于推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示区组发〔2016〕2号)中分园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聚焦前沿信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生态环境和新能源、现代交通以及新兴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引导教育、科技、金融以及总部等功能性活动落户,积极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和转移,强化镇域发展特色。
       中关村一区十六园以及北京郊区县要找准特色,然后要凸显特色,放大特色,通过特色小镇的布局和创建,避免重复建设,打破同质化竞争现状,寻求差异性定位,定位要突出“独特”。锁定产业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和发挥当地的优势资源,调整产业布局真正契合当地需求,把握价值与优势的唯一性要素整合创新,从而为各产业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构筑产业创新高地。
       2. 统筹布局重大项目,发挥引领聚集作用
       如上文我们提到的海宁皮革时尚小镇以及桐乡毛衫时尚小镇,均有实力雄厚的集团或者项目带动发展,发挥其引领聚集作用。还有杭州梦想小镇定位信息产业,主攻互联网创新创业;云栖小镇以云计算为核心,发展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产业,均充分发挥了阿里巴巴总部集聚创新资源的作用,可见龙头企业、重大项目在小镇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关村管委会要统筹一区十六园重大项目及领军企业落地,做好工业和科研用地项目联审工作,研究制定项目落地中关村的准入标准,协调推进高精尖项目落地分园;北京各区县需围绕其核心产业或企业的发展与之配套其他行业,做好当地资源及各项政策制度同核心产业发展的配套,促进上下游企业围绕核心产业实现产业链整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及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
       3. 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营造创新创业新环境  
       特色小镇除了产业特色以外,功能应具有一定的集聚度及和谐度,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各功能之间应协调发展,具有较高的公共服务能力,品质较好的投资空间环境,宜居宜业。
       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及郊区县,应发挥各自当地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与宜居生态完美结合,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完善交通、信息等方面相关基础设施,积极推进职住平衡,建设吸收人才的环境。尤其郊区县分园,可以利用空气、水等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社区功能,优化服务品质,促进支撑产业链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同时应加强北京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延伸发展,扩大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增加高端设施配置,系统性提升区域整体建设和服务品质,从而打造具有高品质人居环境、高效自治管理能力、完善公共配套和商业配套、良好社区就业环境的特色小镇。
       4. 突破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服务体系
       浙江特色小镇从规划开始就围绕七大核心产业及历史经典产业定位,搭建整个产业架构及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和设施,其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省政府相关支持政策以及工作体制机制不断突破创新。如省政府并没有直接去推动某个具体产业,而是采取“倒逼”发展的方式,对特色小镇实施各项政策优惠,从而激励和促进市县主动“聚焦”当地优势产业,谋求发展。
       北京特色小镇的发展,应围绕特色小镇的发展目标,设计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建立起与其发展相适应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中关村管委会及一区十六园需制定相适应的支持政策,完善中关村一区十六园统筹协同发展工作机制以及相关资金支持政策,统筹研究制定各分园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各区县也应制定与当地优势产业相符合,能发挥当地优势资源以及促进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发展。
       5. 创新建设模式,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特色小镇在建设运营中应强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在建设中应鼓励国内各类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房地产以及配套工程等建设,充分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特色小镇投资模式上要从政府主导向公私合营转变。通过公私合营共同投资,采用PPP模式,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解决政府在新形势下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建设合力和资金的有效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郊区县分园小镇建设前期资金压力,激发多种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政府导向加市场机制特色小城镇发展动力。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