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策建议

日期:2021-08-23        来源:《科技中国》2021年第八期pp.90-93

字体:【

  文/陈艳 宋艳红 韩子睿(江苏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苏南自创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江苏的重大使命,对促进苏南地区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具有重大的意义。目前,“一带一路”倡议、长三角一体化、自贸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战略在苏州密集叠加,苏州市在推进苏南自创区核心区建设中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机会稍纵即逝。“十四五”期间,苏州应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富有特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全力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整体提升。

  一、苏州建设苏南自创区的成效

  自2014年获国务院批复建设以来,苏州市全力推进苏南自创区建设,主要科技创新指标位居苏南五市前列,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一位。

  一是高新区争先进位步伐加快,成为创新发展主阵地。坚持将高新区作为苏南自创区建设的主阵地,更大力度引导高新区争先进位、创新发展。2019年,全市1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集聚了全市近62%的高新技术企业、49%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根据2019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苏州3个国家高新区实现了进位。

  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梯队不断壮大,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更高质量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做强苏南自创区建设的主力军。2019年,全市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数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位,认定高企数量、有效高企数量、净增高企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加强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截至2020年6月,全市20多家企业获科创板受理,其中上市受理数全国第三,上市数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位居全省第一。

  三是科技金融结合进一步拓展,科技投融资水平全省领先。搭建苏州市科技金融生态圈服务平台,通过科学配置科技金融共生生态资源,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创新活力的良好生态圈。推进科技信贷“一行一品牌”新产品开发,“科贷通”累计为6000多家科技型企业解决贷款400多亿元,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累计设立子基金20多个,投资项目100多个,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助推器。

  四是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人才第一资源活力充分激发。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市场导向,突出产业重点,不断创新引才、选才、用才机制。2019年,“姑苏人才计划”立项支持人才团队项目近250项,增长超过25%。充分发挥外籍人才智力支撑作用,制定《关于支持外籍人才参与科技创新的若干举措》,新引进长期外国专家数近900人。

  五是体制机制率先改革突破,创新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强化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双自联动”,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例如,对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内新设立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企业,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进入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库,并享受同等奖励政策;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发展模式、协同创新等方面大力探索创新;围绕电子信息材料等布局建设“姑苏实验室”。

  二、对标领先城市、兄弟城市,苏州建设苏南自创区的薄弱环节

  对比领先城市、兄弟城市发现,目前苏州建设苏南自创区还存在部分薄弱环节。一是重大科技创新策源还不多。前沿性战略性技术突破较少,2019年苏州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获奖数量低于深圳、南京、杭州等城市;从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看,2019年苏州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3.25%,低于北京(6%)、深圳(4.2%)、上海(4%)、杭州(3.4%)和南京(3.28%);从财政科技投入来看,2018年苏州财政科技投入也低于广州、深圳。二是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健全。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型科技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根据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1》,苏州仅有3家独角兽企业,而杭州、广州、南京分别有25家、12家、11家;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步伐有待加快,2019年苏州举办ICCA全球会议数量12个,低于杭州(38个)、南京(28个)和深圳(25个);市场化规模化骨干服务机构不多,全市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企业数量为南京的1/2。三是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全市几十家新型研发机构,管理运营的机制还不够活,创新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对高层次人才的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社会化市场化的评价标准有待强化,35岁左右的中青年人才需要重点关注。

  三、开放再出发,苏州建设苏南自创区的对策建议

  站在面向“十四五”的新起点上,针对苏州科技创新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苏州建设苏南自创区总的建议是: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和国际复杂创新环境变化,以全球视野谋划和参与推动苏南自创区建设,聚焦打造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示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战略目标,统筹推进平台建设、企业培育、高新区建设、人才集聚、体制创新等任务,系统推动苏州建设苏南自创区往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强引领力方向迈进,全面巩固苏州在苏南自创区建设的核心区地位,努力建成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城市、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典范城市、全国高水平的创新型引领城市、全球范围内制造业开放创新的先进城市。

  (一)加快推进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高质量建设苏州“一区两中心”(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瞄准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建设,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战略需求,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协同开展建设工作。提升苏州市产研院市场化运营能力,联组苏州市产研院研发资金,支持开展交叉性、复杂性科研项目;组建苏州市产研院创投基金,以市场化投资的方式支持先进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一方面以姑苏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载体为核心,布局建设科技城和科技园区,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外围”作用,为平台载体提供各类服务,逐渐形成内外“协同发展、相辅相成”新局面。在现有纳米真空互联试验站基础上,联合苏南其他城市共同预研和建设一批跨地区、跨学科、跨行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提升苏南整体源头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依托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发展博览会、苏州全球智能驾驶峰会等国际大平台,举办苏南发展高端峰会等交流活动,有力促进区域间一体化发展合作。

  (二)全力打造环苏州科技走廊

  针对因姑苏古城保护导致较难形成创新高地这一特点,需打破苏州各板块零碎布局的产业孤岛,积极推动各板块协同发展,把一个个散落分布的科技园、科技城、产业园串联起来,深入交流合作,突破板块行政区域限制,实现优势互补。围绕中环、环太湖、环滨湖等打造“串珠成链”的环苏州科技走廊,形成互联互通“活血”效应,打造苏州创新整体品牌。强化协调机制,探索通过财力分享、税收分成、信息共享、考核共担等措施,建立跨板块发展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各板块在项目孵化、产业落地、载体共建等方面协同发展,避免内部无序竞争。

  (三)以高企为核心加快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及研发技术服务的应用和示范,在基础和公共领域大力提供应用场景,支撑商业模式创新和创业生态形成。推荐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先列入政府招标采购和重点项目招标采购目录。积极探索与无锡、常州联合实施自主创新产品互认制度和采购制度,鼓励创新成果优先在苏锡常推广应用,打通自主创新产品的销售渠道。引导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一批跨苏南市域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联盟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积极推动现有联盟注册成立法人实体,法人实体由联盟企业成员出资占股建立,共同申报承接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按照相关约定共享客户、成果、信用、技术、人才、平台等。

  (四)推动高新区管理运行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

  以市场化模式设立实体化运作的苏州高新园区管理服务中心,具体负责各高新园区监测考评、统计分析、项目推进、协调服务、政策先行先试等工作。组建“苏州高新园区发展专家委员会”,主要为高新区建设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对全市现有高新区进行兼并整合、优化布局,探索实行“一区多园”模式,在确保各板块均有省级以上高新区的情况下,整合板块内各种产业园区和多个高新区,统一管理、统一享受政策。推动管理运行和人员聘用制度改革,深入开展战略梳理、组织重构、流程再造、全员竞聘和薪酬激励,提高高新区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管理人员干事业、抓创新、谋发展的动力活力。

  (五)建立市场化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

  突出市场化评价,在苏州现有高端人才薪酬奖励的基础上,可将获得融资等市场化指标作为人才评定的重要依据,允许获得一定额度风险投资的人才(企业)直接入选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探索政府引才人员到全国高校科技管理部门、骨干企业挂职的机制,深入科研和产业一线了解人才供需情况,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机制,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选拔资助力度,各类人才计划和科技项目进一步向企业一线和青年科技人才倾斜。

  (六)优化高水平创业投融资环境

  鼓励创投基金投早、投小、投创新,做企业长期的伙伴,缓解疫情影响下中小企业、科技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依托苏州市风险补偿资金池设立投贷联动风险补偿资金,将银行与专业投资机构、信托等外部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投贷联动业务发生的风险纳入补偿范围,并进一步探索风险补偿资金的“本金代偿机制”和“回补机制”。联合苏州市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平台、辖区内银行,共同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仪器设备贷”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为企业仪器设备购买提供专项融资服务,进一步提升企业自身的基础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抢抓“新三板精选层改革”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机遇,推动苏州市中小企业申报新三板精选层,加快促进精选企业转板进入上交所科创板或深交所创业板。

  (七)推动“自贸区”与“自创区”联动创新发展

  完善全市“双自联动”的组织保障,搭建苏州“双自联动”联席会议机制,协调“双自联动”过程中的跨区域合作和利益分歧问题,实现改革措施相互配套与协同推进,促进投资贸易便利与科技创新的深度叠加和有效融合。围绕“制度创新在自贸区,复制推广在全市;创新案例在自贸区,场景应用在全市”,定期汇总梳理国家、省和片区制度创新和改革成果,并会同市各相关职能部门将改革创新成果及实践案例率先在自创区复制推广。探索建立“双自联动”人才管理优惠政策叠加机制,使引进的外籍人才、外国留学生等在自贸区、自创区内具备双重身份和优惠政策享受资格。鼓励自贸区和各高新区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打破编制、身份等限制,采取“长租短借”等柔性流动方式进行共享。

  (八)提升创新载体土地开发利用质量效益

  着眼长远做规划,提高工业用地容积率,让厂房“长个”“长壮”,破解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之困,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人才公寓等符合人才要求的商业配套比例,用规划的创新来引领产业优化转型,用城市建设的新形象新高度来促进人才集聚,提升创新的浓度和高度。支持高技术产业“上楼”,推进四层及以上配工业电梯的高标准厂房建设,推进政府、市属国企持有房产建设双创载体。支持龙头企业在现有园区中建设“园中园”“区中园”,优化园区空间规划和布局,在土地出让等环节设置产业准入门槛,实现园区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空间集聚。支持发展较好的高新园区跨区建设“产业飞地”,探索产业共育、税收分享、资源共用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本研究受苏州市软科学研究项目“苏州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对策建议”(SR202072)支持。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